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书号:1374

章节目录 第一百五十五章 河间(十二)

作者:孤独麦客
    半夜更新的一般是防daoban章节,我已经尽量挑夜深人静的时候了,这时看的人少。一般防daoban章节要至少半小时后才会修改为正确内容。

    用电脑看的没问题,用手机app看的自动订阅也没问题,只要没在我还没修改时点开章节就行。而一旦点开,错误的章节内容就下载了下来,进入到手机缓存了,这个时候我即便修改了手机客户端仍然是错误内容,始终不会改变。

    这个时候只有重新下载这个章节,如果不行的话就只有删除本书下架,然后再重新加一次上架即可。

    小众书看的人少,daoban又猖獗,没办法,不这么做混不下去了,见谅。

    ************************************

    大黄鱼(larimichthyscrocea),硬骨鱼纲,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又名黄鱼、大王鱼、大鲜、大黄花鱼、红瓜、金龙、黄金龙、桂花黄鱼、大仲、红口、石首鱼、石头鱼、黄瓜鱼,为传统“四大海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是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1]

    大黄鱼,体延长,侧扁,体长约40-50cm。金黄色。尾柄细长。鳞较小,背鳍起点至侧线间具8-9行鳞。椎骨25-27枚。平时栖息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以鱼虾等为食。秋冬季又向深海区迁移。鳔能发声,渔民常借此估测鱼群的大小。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为中国重要的经济鱼类。供鲜食或制黄鱼鲞等;鳔可制胶。已经人工养殖[2]。

    形态特征

    体延长,侧扁,体长约40-50cm。金黄色。尾柄细长,长约为高的3倍余。鳞较小,背鳍起点至侧线间具8-9行鳞[2]。头较大,具发达粘液腔。下颌稍突出。侧线鳞56~58,背鳍起点至侧线间具鳞8~9枚。背鳍具9~11鳍棘,27~38(一般为31~33)鳍条。臀鳍具2鳍棘,7~10鳍条,第2鳍棘等于或稍大于眼径。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唇橘红色。鳔较大,前端圆形,具侧肢31~33对,每一侧肢最后分出的前小枝和后小枝等长。头颅内有2块白色矢耳石。椎骨26~27个,有时25个。

    生活习性

    大黄鱼为暖温性近海集群洄游鱼类,主要栖息于80米以内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层。平时栖息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以鱼虾等为食。产卵鱼群怕强光,喜逆流,好透明度较小的混浊水域。黎明、黄昏或大潮时多上浮,白昼或小潮时下沉。成鱼主要摄食各种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虾、蟹、虾蛄类)。生殖盛期摄食强度显着降低;生殖结束后摄食强度增加。幼鱼主食桡足类、糠虾、燐虾等浮游动物。

    大黄鱼能发出强烈的间歇性声响,同时对音响也很敏感。它的主要发音器官是鳔及其两侧的声肌。当声肌收缩时,压迫内脏使鳔共振而发声。在生殖季节鱼群终日发出“咯咯”、“呜呜”的叫声,声音之大在鱼类中少见。这种发声一般认为是鱼群用以联络的手段,在生殖时期则作为鱼群集合的信号。中国渔民早就以此习性判断大黄鱼群的大小、栖息水层和位置,以利捕捞。

    大黄鱼对溶解氧的要求较高,一般在4mg/l以上,幼鱼的溶解氧临界值为3mg/l左右,稚鱼则在2mg/l左右,所以人工育苗尤其在养成中特别要注意保持溶氧在5mg/l以上,否则易造成缺氧浮头导致死亡。

    大黄鱼分布于黄海中部以南至琼州海峡以东的中国大陆近海及朝鲜西海岸。雷州半岛以西也偶有发现。中国沿海的大黄鱼可分为3个种群:1南黄海—东海地理种群(第一地理种群)。分布于黄海南部至东海中部,包括吕泗洋、岱衢洋、猫头洋、洞头洋至福建嵛山岛附近。2台湾海峡—粤东地理种群(第二地理种群)。主要分布在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嵛山岛以南至珠江口)。这一种群又分为北部和南部两大群体。3粤西地理群(第三地理种群)。主要分布于珠江口以西至琼州海峡的南海区。

    繁殖规律

    春季中国沿岸水温增高,鱼群从越冬场游向沿岸河口附近的浅海区生殖。东海北部、中部群的越冬海区一是江外、舟外越冬场,二是浙闽近海越冬场,三是大沙和沙外越冬场。亲鱼于四月中、下旬结成大群,从深水越冬区向西洄游进入吕泗洋、岱衢洋、大戢洋等产卵场。产卵期为5~6月。亲鱼产卵后分散在岛屿与河口一带海区索饵肥育。9月还有较小鱼群到江苏、浙江近岸产卵,形成秋汛。秋末冬初沿岸水温下降,大黄鱼返回越冬海区。闽、粤东群的北部群体主要在闽东渔场产卵,一路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进入东引渔场产卵,另一路于4月下旬至6月中旬经白犬列岛、马祖岛等分3~4批进入三都澳内湾,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每逢大潮在官井洋产卵。秋末冬初分散于各处索饵的鱼群开始在四礵列岛一带形成秋冬季大黄鱼汛。此后随水温下降,一部分鱼群游向60米等深线暖水处越冬,一部分鱼群继续向四礵列岛以南游去。闽、粤东群的南部群体其生殖洄游在珠江口以东沿岸海区开始较早,1月鱼群开始由外海集中到达汕尾,转向东北方向洄游,2~3月抵甲子、神泉,3月在南澳岛东北渔场和东南渔场形成渔汛,至4月结束。秋汛自8月开始,鱼群从福建南部沿海一带进入广东沿海,由东北向西南进行洄游。9月抵达饶平近海和南澳岛西南沿岸,10月出现于神泉、甲子,11月到达汕尾,12月在平海、澳头(大亚湾内外)附近,1月份开始向外海逸散。粤西群10月初从吴川等附近向硇洲岛南、北产卵场游去,11月为产卵盛期,产卵后分成小群,转向深水区栖息,秋汛结束。翌年春汛自2月开始鱼群集结于硇洲岛南面进行产卵,3月为旺汛,至4月初水温上升,正值春雨时期,近岸河口浅海水域盐度明显下降,不宜大黄鱼栖息,鱼群迅速离开,春汛即告结束。

    产卵场一般位于河口附近岛屿、内湾近岸低盐水域内的浅水区,水深一般在东海、黄海区不超过20米,但在岱衢洋产卵场最深可达20~30米,在南海区不超过30米;水色混浊,透明度大都在1米以内,底质为软泥或泥质沙海区。中国沿海大黄鱼的产卵场约10个,有江苏的吕泗洋,浙江的岱衢洋、大戢洋、猫头洋、大目洋及乐清湾,福建的官井洋、东引渔场,广东的南澳渔场和硇洲岛渔场。春汛产卵场水温上升到15~17c时大黄鱼开始集群产卵,旺汛期浙江产卵场水温达17~19c,20c以上(吕泗洋为21~22c,官井洋22~24c)时渔汛结束。产卵场盐度范围在吕泗洋和官井洋为28~31,岱衢洋和大戢洋为17~28。大黄鱼一生能多次重复产卵,生殖期中一般排卵2~3次。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成正比,由10~275万粒不等,一般为20~50万粒。卵浮性,球形,卵径1.19~1.55毫米,卵膜光滑,有一无色油球,直径为0.35~0.46毫米。受精卵在水温18c时约经50小时孵出仔鱼。各地方群的年龄组成不同,各群中个体的寿命、性成熟年龄也不相同:东海北部、中部群的个体寿命最长,最高龄鱼为29龄,但开始性成熟年龄较迟,少数为2龄,一般为3~4龄。粤西群的大黄鱼寿命最短,最高龄鱼仅为9龄,但性成熟年龄最早,少数个体1龄开始性成熟,大部分个体为2~3龄。闽、粤东群的大黄鱼处于上述两群之间,最高龄鱼为17龄,大量性成熟个体为2~3龄。大黄鱼最大个体全长可达755毫米,重3.8千克。

    随着捕捞量的逐渐加大,高龄黄鱼几乎已经绝迹。

    捕捞历史

    据《吴地记》载:阖庐十年(公元前505),中国东海已有捕捞大黄鱼活动。明《闽中海错疏》记载了四明(今宁波)沿海大黄鱼的渔期。长期来捕捞大黄鱼的渔具在浙江主要为囊网类(大对、小对、围缯网),其次为流网、张网和钓钩;福建以大围缯和流刺网为主;广东过去以“敲”作业最为着名,还使用拖网、手钓、罟(围)网和地拉网捕捞。“敲”作业因对资源破坏甚大,已被禁止。大黄鱼的主要生产国是中国和朝鲜。

    人工养殖

    大黄鱼的成鱼养殖,目前有网箱、围网与土池等多种养殖模式,均取得明显效果与较好的经济效益,这里介绍大黄鱼的网箱成鱼养殖。

    大黄鱼养成阶段的网箱设置与鱼种培育阶段的要求基本相同,只是网箱的规格与网目大小随着鱼种的长大而改变。养成网箱的深度,一般在3.5米~4.0米间,网眼大小在20毫米~60毫米间。为避免鱼体擦伤,网衣材料选择质地较软的结节网片为好。

    鱼种放养

    1鱼种的选择

    鱼种应选择体型匀称、体质健壮、体表鳞片完整、无病无伤的。同一网箱中放养的鱼种规格,要求整齐一致。计划当年达到400克以上规格的网箱,放养的鱼种规格要在100克左右。

    2.鱼种的运输

    鱼种的运输方法有活水船、活水车、鱼篓、水箱、塑料袋充氧等多种方法。而作为生产性的批量长途运输,以活水船运输为佳。运输鱼种一般在水温降到18c~16c时的秋末,或水温上升至13c以上时的春季进行为好。发病期间或饱食后的鱼种不得启运。活水船运输要选择暖和且风小的天气进行。运输时间超过24小时以上的活水船运输参考密度为500尾/立方米(规格75克),即40千克/立方米左右。以其他水体运输的密度,要比活水船运输密度小得多。

    3.鱼种的放养

    流急海区的网箱,鱼种放养应选择在小潮水期间。鱼种运达网箱区后,可结合捞鱼装桶与倒进网箱的时间间隙,用高浓度的抗菌素和加入适量福尔马林的淡水溶液对鱼种进行浸泡消毒。使用封闭式水体运送鱼种的,在入箱时,要避免水温等条件的突变。可以采用在运送水体中加入网箱区海水的办法进行短暂的过渡处理。鱼种的放养密度根据网箱内水流畅通情况及鱼种的规格来决定。参考密度为75克大小的为25尾/立方米左右,收获前的密度为12尾/立方米~14尾/立方米,即6千克/立方米~7千克/立方米。。。。。。

    大黄鱼肉质较好且味美,“松鼠黄鱼”为筵席佳肴。大部分鲜销,其他盐渍成“瓜鲞”,去内脏盐渍后洗清晒干制成“黄鱼鲞”或制成罐头。鱼鳔可干制成名贵食品“鱼肚”,又可制“黄鱼胶”。大黄鱼肝脏含维生素a,为制鱼肝油的好原料。耳石可作药用。

    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体质虚弱和中老年人来说,食用黄鱼会收到很好的食疗效果

    2.黄鱼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能清除人体代谢产生的自由基,能延缓衰老,并对各种癌症有防治功效。

    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约600种卵圆形扁平鱼类的统称,有眼的一侧(静止时的上面)有颜色。鲽科(pleuronectidae)100种,一般两眼位于右侧。鮃科(bothidae)约200种,两眼均在身体左侧。其他主要科有鳎科(soleidae)和舌鳎科(cynoglossidae)。比目鱼的体型各异,小型种仅长约10公分(4吋),而最大的大西洋大比目鱼(hippoglossushippoglossus)可长达2公尺(7呎),重325公斤(720磅)。许多种类如大比目鱼和大菱鮃,全是名贵的食用鱼。

    比目鱼(tfish)---“变色龙”,是两只眼睛长在一边的奇鱼,被认为需两鱼并肩而行,

    故名比目鱼。它是海水鱼中的一大类,包括有鲆科、鲽科、鳎科的鱼类。鲆科中常见的有“牙鲆”、“斑鲆”、“花鲆”;鲽科中常见的有“高眼鲽”、“石鲽”、“木叶鲽”、“油鲽”;鳎科中常见的有“舌鳎”。有3亚目9科约118属538种。中国产3亚目8科50属134种。均为底层海鱼类,其分布与环境,如海流、水和水温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如沿赤道诸大洋西侧暖流广,种类特多;黄、渤海沿岸寒流强且有黄海冷水团,冷温性种类较多;西太平洋南海等未受冰川期的强烈影响,种类也很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