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 章节目录 正文 楔子 公元618年,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史称唐高祖。 登上皇位的李渊虽已年逾五十,但是他仍然雄心壮志、生气勃勃,看着满朝的文武群臣以及能征善战的三个儿子,此刻他激动的心情即使相隔千年也依然能感受得到。 话说谁能想到当初那个拼命逃出长安的人到如今竟然能以天子的身份重新回到长安呢,这其中的艰难险阻又有多少人明白呢? 他想的很远,也想的很多,事实上经历了两个大一统朝代的人都会有一些感触,只不过帝王的感触总是比普通人要多要深罢了。 读唐必须先读隋,读隋也须先读南北朝。一个不了解隋朝的人是无法读懂唐朝的,一个不了解南北朝的人是读不懂隋唐的。 一个读过隋朝的人在看唐朝的历史时感触会非常多,尤其在李渊跟杨坚的性格上,我们甚至会发现李渊其实是第二个杨坚,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相似的两位开国帝王,而也是因为这更让隋唐越发的迷人,越发的神秘。 而了解过南北朝历史的人也会发现,隋唐一脉相承的原因所在。从古至今,隋唐的历史不断被史学家所挖掘,时至今日,笼罩在隋唐身上的那一抹迷雾也渐渐的被解开了。 隋炀帝是否真如民间传闻以及后世史书所描写的那么残暴?李渊又是否真如史书所描写的那么懦弱无能? 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是否如历史所传唱的那样是李世民为了自保所发动的一场夺嫡之战? 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那个不一样的隋唐! 章节目录 正文 第一章 谁创立了唐? 在关于唐的问题上,有一个问题总是绕不开的,就好像面对哲学问题一样,究竟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这两者何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家永远绕不开的一个问题,而对于唐朝的开创者究竟是谁的问题,也正是任何一个研究唐朝的史学家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简单在于谁都知道唐朝的第一个皇帝是李渊,那么按照历史的逻辑来看,第一个皇帝当然就是开创者了。但是李世民却把这个问题给搞复杂了。当时的人们都知道李渊是他们大唐朝的第一个帝皇,但是在李世民之后的史料中却总是诱导着我们接受另一个事实——唐朝是李世民开创的,李渊只是一个躺赢的,沾了儿子的光,幸运的成为了一个朝代的开创者,仅此而已。 这种说话影响了很多人,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人相信唐朝就是李世民开创的,李渊不是开国皇帝,只是开国皇帝的爹。这也就是后世的一种说法——儿子生了老子。当然了,这个说法原本是用来说曹操的,大家都知道曹操活的时候没有称帝,死了之后他的儿子曹丕废汉帝建魏,并且追封曹操为帝,就出现了这么一种说法。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未必。 即使李世民十分努力地洗刷李渊的痕迹,清除李渊的影响,并且经过他不懈的努力,这个目标似乎已经成功了。至少在当时的官方记录中,每一册的李世民都是英明神武,每一册的李渊则是懦弱无能。甚至连太原起兵这件事,史学家们都可以把它变成李世民的功绩,从而对李世民歌功颂德。说句实话,老子被儿子算计成这样,李渊还真的是有苦说不出,不过好在李渊已经死了,再怎么样李渊也不知道了。 其实李渊被史书这么记载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在他之前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暴君杨广,而在他之后的又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仁君李世民,夹在两个照耀史书的帝王之间的李渊注定了只能以平淡的形象留在史书中。 幸好,历史总会给人们留一条生路,在李渊自太原起事的这段时间里,时任李渊秘书的温大雅就记录了自李渊起兵直到占领长安、正式称帝为止共357天史事,编著了一本名为《大唐创业起居注》的史书。虽然其中不乏阿谀奉承,但是起码真实的记录了太原起兵的前前后后,也让我们相对真实的了解了那个一手开创唐朝,缔造了武德之治的帝王李渊。 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李渊很强,真的很强,说他一手缔造了唐朝,亲手摧毁了隋朝一点都不过分。我们可以这么认识,李渊总览全局,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而李世民则在大政方针的指引下,带着自己的手下靠着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按照既定的路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开创了那个伟大的皇朝。这其中我们不能否认李世民的文治武功,不能否定李世民在隋末唐初平定天下的功绩。但是我们更不能否定那个一手制定计划的人,那个一手开创了赫赫有名的唐朝的真正的主角——李渊。即使李世民是后世千古难觅的君王,但是在当时也只是一个鲜衣怒马的少年郎罢了,主角配角的戏份需要分清,我们不能因为配角出色的发挥就否定了那个真正的主角。 唐朝是李世民的,更是李渊的,确切的说,更是李渊一手缔造起来的,不管后世史书如何抹黑,如何忽略,我们一定要记住一个基调,唐朝是李渊开创的,也只能是李渊开创的。 李渊开创了唐朝 章节目录 正文 第二章 李渊的前世今生 上文我们定下了一个基调,不管历史怎么掩饰、怎么抹黑,我们都要确信唐朝的开创者是李渊,也只能是李渊。 而我们也将从李渊的前世今生开始,来描述这段历史。说到李渊的来历,我们得把时间一直前移,移到什么时候呢? 至少得移到李渊的祖父李虎生活的那个时间。这一章会很长同样也非常精彩,因为我会在这里讲述一个跟隋唐两个朝代密切相关的一个利益集体,这个集体有多厉害呢? 这个集团正式起于西魏,西魏之后隋朝之前的北周的皇帝就是这个集体的老大,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是这个集体的一份子,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同样也是这个集体的一份子。 这个集体囊括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等各个方面,有权有钱更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个集体就是现在的史学家所称呼的关陇集团。 李渊的前世今生,我将从关陇集团开始,从北魏、北周、大隋一步一步走到大唐。 所以,这本书的主角有很多,我所设想的就是从李渊开始,逐渐引出那一段波澜壮阔、胜者为王的王朝更迭史。 在北魏时期,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其实就是为了防范柔然的入侵,于是就在沿边地区大概就是现在河北北部、内蒙古的南部这一块地方建立了六个以军事为基础的军镇,称为六镇。 最开始的时候,六镇从将到兵基本都是鲜卑贵族,我们都知道北魏的皇帝就是鲜卑人,鲜卑人在当时就是贵族,他们的地位非常高。 但是我们也知道北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就是迁都洛阳。在迁都洛阳之后,柔然的入侵相对来说已经不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了,并且由于远离都城,之前显赫的六镇慢慢的脱离了北魏的权力核心,并且逐渐变成了如同监狱一般的存在,将这些曾经的贵族锁在其中。 对于这些曾经的贵族并且现在仍然掌握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六镇将士来说,这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一件事,于是一场席卷北魏全国的动乱就从六镇开始爆发了。 与此同时,万俟丑奴也趁乱在关中称帝,不断进攻北魏王朝,北魏愈加动荡不安了。 时势造英雄,越是动荡不安的朝代,英雄涌现的就越多。在当时战火纷飞的北魏大地上,有一支由贺拔岳统领的仅仅只有千余人组成的军队,前往边关征讨万俟丑奴。 也就是这千余人的军队,在征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人的前途很光明,但是谁能想到这支军队走出的人在后面甚至拥有了左右历史走向的能力,这支军队就是关陇集团的前身。 在平定叛乱之后,北魏孝武帝密令贺拔岳建立军事重镇防范东魏,并且任命贺拔岳为都督二雍二华二岐豳四梁三益巴二夏蔚宁泾二十州诸军事、大都督(地名大家忽略就好,我们可以直接理解为这个人就是关陇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军事长官)。 接着贺拔岳就开始整合关陇地区的各种力量以此来防范东魏,关陇集团的雏形从此产生! 即使度过了重重劫难,但是北魏终究没落了,在各方力量的拉扯下,北魏灭亡,西魏建立。 在西魏建立的过程中,关陇集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基本就是缺钱给钱,缺人给人。 所以人家仗义帮了这么多忙,那么掌权之后的西魏皇帝也当然知道该怎么做。 于是在建国之初,西魏的皇帝除了安稳天下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在想该怎么答谢这群朋友。 毕竟他深深的知道,不安抚好这群朋友的话,那么他这个皇帝能不能当下去都是个问题。 但是他也知道他的这群朋友不缺钱更不缺人,怎么答谢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但是还别说,西魏的皇帝还真的是个人才,想出了一个十分好的方法,起码在当时真正做到了让这群朋友满意,让国内稳定了起来。 这个方法就是在府兵制的顶端设置一个八柱国、十二大将,这八柱国说白了就是关陇集团最大的八个家族,也是出力最大的家族,而十二大将则是除了最大八个家族以外的十二个家族,就这样西魏最大的贵族集体就这么形成了。 这个贵族集体不像后世的军政分离,将是将、相是相那样;这个集体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出将入相。 在朝堂上他们就是相,出去之后他们就是领兵的将。这些人就是当时西魏的真正领导核心,也是当时关中地区最为显赫的二十大家族,真真正正的各方面都处于当时社会的顶端。 而我在这章的开头所说的所想要讲述的关陇集团也是从现在起正式成立了。 章节目录 正文 第三章 关陇集团 这里再说一下为什么我准备用这么多的篇幅来描述这个关陇集团以及与关陇集团密切相关的西魏、北周、大隋。不把这些东西交代清楚的话,唐朝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一般,而我也会尽力把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用最简单有趣的话语给大家写出来,虽然很难,但是我会尽力的。 上一章交代了关陇集团的来历以及这个集团的核心,核心就是八柱国加十二将军。十二将军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因为相比起八柱国的影响来说,十二将军也只是打酱油的。这里我着重的细说一下八柱国,首先先说一下八柱国这八个官职究竟是哪八个人。他们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就这么八个人,但是可能大家对这八个人比较陌生。 先说宇文泰这个人,这个人有多厉害呢?这么说吧,当南方的孝武帝从高欢手下跑到北方之后,由于整天想搞事,于是宇文泰就直接把这个从南方跑来的皇帝给杀了,一点都不带犹豫的,接着又换了一个皇帝。并且在他死后,他的儿子在他侄子的帮助下一脚踢开了西魏皇帝,建立了一个周国,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北周。什么是权臣,这就是权臣,你皇帝不守我规矩的话也能给你换了。这种权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权臣的终极追求,但是宇文泰不会想到,他之后的另一个权臣就是他的侄子,而且他的侄子掌握的还是他儿子的生命,不得不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里额外插一句,这个宇文泰还是李世民的曾外祖父。 接着说下李虎,李虎这个名字大家应该很陌生,但是李这个字大家应该不陌生。没错,这个李就是我所要写的唐朝的这个李。李虎,李渊的祖父,厉害到了什么程度呢?他很低调,非常低调,但是在低调中却给李渊留下了一份大到足以支持其成功造反最终称帝的家业,能做到这点的人在历史上真的很少。 最后说一下独孤信,独孤信这个人是一个名将,是一个军事才能很强的人,这也是他能位列八柱国的原因。但是比起军事更出名的还是他的眼光。凭着让巴菲特都羞愧的眼光,他的七个女儿中有三个先后当过皇后,独孤信此人也因此被称为“三朝国丈”。当过三个不同朝代的皇帝的老丈人,这也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他的大女儿嫁给了北周的周明帝,叫做明敬皇后;四女儿嫁给了李虎的儿子李昞,生下了李渊,后来被追封为元贞太后;七女儿嫁给了杨坚,也就是大隋有名的女强人独孤伽罗。杨坚后来建立了隋朝,她也就成为了隋文帝的文献皇后,也是隋炀帝杨广的生母。 至于其他的几个柱国,也都位极人臣,家族也是十分显赫,但是比起这几个还是稍微弱了些,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后面都会一一出现的。至于前文所说的关陇大都督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所杀,接着宇文泰接了贺拔岳的位子,一跃成为关陇的大哥大。 史曰:今(唐)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而我所要讲述的历史,也要逐步开始了。 章节目录 正文 第四章 宇文泰的惆怅 关陇集团的来历以及主要人物都已经做了一个比较详细的描述了,接下来就开始进入正文了。关陇集团登上政治舞台是从支持西魏建立开始的,从而才有了西魏完善府兵制,才有了八柱国、十二将军。但是关陇集团真正得到长足的发展还是从北周开始,从北周开始,与李渊与唐朝与隋朝有关的一系列人物事件也将一一揭开。 这里西魏就跳过了,毕竟西魏说实话就是一个傀儡政权罢了。西魏是由北魏分裂出来的一个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南梁对立的一个割据政权,它的第一个皇帝是权臣宇文泰拥立的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前面提到过宇文泰不是杀了一个皇帝吗,就是从高欢手下跑过来的,说实话这个皇帝也悲催,以为来到西魏可以受到万民敬仰,获得大权,然而谁知道死在了另一个权臣的手里。 话说历史上,权臣也分为两类,一类就是自己想当皇帝的,比如李渊的姑父大隋的创立者杨坚;另一类就是喜欢在幕后操控,过着导演的瘾,比如我们现在说的宇文泰、再比如三国的曹操其实就是这种人。提一句曹操是因为宇文泰的经历跟曹操差不多,都是自己没称皇,等自己死后,自己的儿子立马就一脚踹开了皇帝,自己登上了大统。不同的是曹操的儿子曹丕自身能力强大,压着最大的野心家司马懿都不敢有任何反心,而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却只是个傀儡罢了。 宇文泰这个人,有能力,并且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朝堂上体现在内政上,还体现在军事上。他最大的梦想就是一统中原大地,这也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在分裂时代最巅峰的那一批人的共同理想。宇文泰是这么想的,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个枭雄东魏的高欢也是这么想的。于是西魏与东魏在宇文泰与高欢时期进行了四次战争。第一次小关之战,宇文泰胜;第二次沙苑酣战,宇文泰再胜;第三次河桥之战,高欢在失去手下头号战将高敖曹的情况下惨胜宇文泰;最后一次邙山之战,这次高欢大获全胜。 总的来说两者不分伯仲,但是乱世出枭雄更出英雄,两方手下都有着大量的文臣武将,加上自己本身也很厉害,都善于用人,善于纳谏,于是在后面的十几年间南北就出现了一种相对比较平稳的时期。这段时期南北双方的经济都得到了一定的恢复,然而公元556年,西魏再次陷入了动荡中,这次动荡的出现的原因就是西魏的导演宇文泰死了,不,应该说是崩了,至少也是薨了才对(这里说一句,古代对死这个字的说法以及谥号都是挺有讲究的,并且挺有意思的,之后会专门用一章来写一下古代的谥号与死的说法,这里提前说一下这个崩就是古代皇帝死了,比如驾崩,薨则是王公大臣死了就叫薨),不过不管怎样,刚刚开始恢复的西魏因为宇文泰的死又陷入了动荡之中。 公元556年四月,宇文泰北巡,八月渡北河,九月在回来的路上到牵屯山的时候染上了重病。虽然古代有着诸如华佗张仲景此类的神医,但是古代的交通是个大问题,而宇文泰又是在北巡的途中染上重病的,虽然是在回来的路上,但是这个牵屯山大概就是现在的宁夏固原,而西魏的都城在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这个就不用说了吧,距离太过遥远,再加上长年征战留下的病根,于是宇文泰这一病,直接就到了现在下病危通知书的程度。虽然电视里经常演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但是病人能依靠自己强大的意识来进行自我恢复,但是很遗憾,宇文泰的自我意识没有电视里那些人的强,就更谈不上自我恢复了,于是他要死了。 在他死前,他很惆帐,是真的惆帐,他是一个权臣,为什么能当权臣呢?除了他本身的能力以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小,所以需要别人帮忙管理。历史上管这个帮忙有许多说法,皇帝他母亲就叫垂帘听政,皇帝他叔一类的就叫摄政,皇帝他太监他权臣就叫弄权。反正就一个意思,皇帝你太小了,我帮你管理下,等你长大了就把权力还给你,当然了这个还是肯定要还的,但是皇帝能不能长大就是一个问题了。虽然宇文泰不是皇帝,但是他的权利比皇帝还大,并且他的儿子很多,但是都还小,并不具备对抗那些老狐狸的能力。于是宇文泰怕啊,怕出现另一个宇文泰,自己的儿子实在达不到现在自己的地位没关系,但是至少得保住小命,宇文家不能绝后啊。 于是,他做了一个深思熟虑又很坚决的决定,他决定将他的侄子宇文护叫来。这个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早点跟随宇文泰与东魏多次交战,屡建战功,并且长年跟随宇文泰,宇文泰自己是比较放心的,但是他却忘了一句话财帛动人心,而权力更动人心。在宇文护来了之后,宇文泰说了很多,但是历史记载有限,不过我们也能想到大概就是首先打感情牌:你是我侄子,是我最看好的后辈,我一直都很喜欢你;然后抒情,我的统一中原的志向还未完成,我不甘心啊;其次勉励,我的志向只有你能完成,你一定要完成我的志向啊;最后表明目的,你的弟弟们都还小,希望你能帮助他们。这个事件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叫托孤。只不过托孤也分成很多类,一类如诸葛亮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死了,诸葛亮还为了老刘家的基业在奋斗;另一类就是在你死后,顶替你拥有你的一切,这里的宇文护就是这种人。面对唾手可得的最高权力还是帮助宇文泰的儿子去获得最高的权力,宇文护稍微思考了一下就做出了选择,他选择自己获得权力。不得不说,历史上总有这么一些运气好到逆天的人,仅仅因为一个传召就获得了最巅峰权力的选择权。 在宇文泰说了一大堆,以为自己的侄子能帮助自己的儿子从而去的比较安详之后,就薨了。至此这个南北朝时期西魏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统帅、改革家、西魏实际上的掌权者就这么退出了历史舞台,在他死后,被追封文帝,史称周文帝。 章节目录 正文 第五章 谁来当北周的皇帝? 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真的没有辜负他,在宇文泰死后,宇文护就帮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一脚踹开了西魏的皇帝,让宇文觉当上了皇帝,史称北周。 但是这个宇文护我之前提到了,他是托孤中属于后一种的那种人,他明面上把宇文觉捧上了皇位,但是暗地里将宇文泰留下的势力全盘接收,成为了另一个宇文泰。宇文泰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给予厚望的侄子,竟然成为了他宇文泰一家的噩梦。 宇文觉,北周的第一任帝皇,但是其实是一个傀儡,控制他的不是别人,就是上面说的宇文泰的侄子,他的堂哥——宇文护。宇文泰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人,他的儿子也继承了他的优良基因,不止是宇文觉,他的几个儿子都是非常优秀的,这个后面会说,今天就先说下宇文觉。宇文觉在上位之初,凭着敏感的政治嗅觉,马上就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自己的这个堂哥想学自己已经去世的老爹,玩幕后这一套。宇文觉当然不乐意啊,历史上只要不是特别废的皇帝哪个不想自己专权,即使特别没用的那也是在尝试专权行不通之后才堕落的。于是宇文觉就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准备干掉他这个堂哥,这里不得不说宇文觉真的是个很优秀的人,他的部署竟然瞒过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宇文护。但是没有办法,他找的人不靠谱,宇文护还是知道了这个事,接着一杯毒酒在不知不觉中送到了宇文觉的桌子上,就这样北周的第一任皇帝去见了他的老爹。 宇文觉死后,宇文护其实也很头痛,他不是为自己亲手干掉了自己的堂弟头痛,他是在想下一个皇帝给谁当而头痛。这里就得说一下这个血统的问题了,虽然南北朝时期很乱,今天你当皇帝,明天我当皇帝,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当的,最重要的是你的血统要高贵。其实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就是你必须是嫡子,你不能是庶子。嫡子就是你父亲是嫡子,你母亲也拥有相应的地位,必须明媒正娶,放在古代一般就是联姻这些比较常见,这也是两个家族保持联系最普遍的方式。庶子就是你父亲是嫡子,你母亲不是,你母亲是个丫鬟,然后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有了你,那你就是庶子;或者你母亲没有相应的地位,那你也是个庶子。在贵族这个阶层中母凭子贵是非常少见的,但是也确实有,历史上比较著名的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同时期北齐的胡太后了,这个就不多说了,史上最洒脱的太后,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回到正题,母凭子贵这个东西很少,一般都是母贵从而自己的儿子才能更贵,毕竟一个大家族有许多后代,只有更强势的母亲一方的背景,才能最大程度的成为继承者。所以,宇文护就是一个庶子,他不能当皇帝,关陇集团可以容忍你成为一个权臣,只要给他们利益就行,但是绝对不能容忍一个庶子继承大统,这是一个潜规则,也是贵族圈子里面默认的规矩,宇文护知道虽然自己现在权倾朝野,但是只要敢打破这个规矩,比如登基称帝,他自己就敢保证自己的一家老小包括他自己一定会被挂在城墙上,可能是活人也可能是尸体。所以他只能继续找堂弟,接着一个文学青年出现在了他的眼前。这个文学青年叫做宇文毓。 宇文毓,一个文学青年,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写写文章,找一大帮子人来一起修书什么的。宇文护很满意这个文学青年,毕竟换皇帝很麻烦,而且他也并不想再杀自己的堂弟了。历史上的文学青年当帝皇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把艺术当主职,皇帝当副职,比如后面的南陈后主陈叔宝就是这么一个把国家玩没了的文学青年;另一种就是把艺术当做副职,皇帝是主职,他玩艺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治国,后面的历史上有名的暴君隋炀帝其实就是这么一个人,现在的宇文毓也是这么一个有为的文学青年。不同于宇文觉是一个有政治素养但是没有足够经历的帝皇,宇文毓在宇文觉当皇帝这些年一直在镇守陇右。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人在地方治理上很有一套,也很有政绩,非常受当地百姓的敬爱,这么一个文学青年,在刚当皇帝的时候玩艺术只有一个目的——了解自己的处地,并且思考自己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他首先赦免了西魏皇室的人,随后进行了一轮改革,比如释放奴隶、降低刑罚等等,在他的管理下,北周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并且他又选拔了一批年轻有为有权有势的大家族的青年出任新的柱国,他提拔的里面有一个人得说一下就是杨忠,也就是大隋开创者杨坚的父亲。宇文护当然知道这些事,事实上这些事如果没有宇文护的默许,宇文毓也是做不到的。但是宇文护绝不可能容忍别人夺他的权,上一个这么干的宇文觉已经没了。所以他准备看一下他这个堂弟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于是有一天他找到了宇文毓,跟他说你做的这么好,当初你的父亲觉得你小,让我帮你管一下,你现在已经成熟了,我准备把权力全部交接给你,全心全意的辅佐你。这里我们要记住一个事情,就是无论哪个朝代,当一个权臣跟你说这种话的时候,就是在试探你了,看你最终想要做什么。如果皇帝说不要不要,我还小,你处理的非常好,我愿意你继续帮我管理,那么这个识趣的皇帝还能活一段时间;如果这个皇帝说,好的,我一定会好好做的,那权臣就知道你到底想干什么了,于是你就得死了。宇文毓虽然很厉害,但是终究还是一个文学青年,他太想当然了,以为自己的势力可以对抗宇文护、以为宇文护这就是服软了,所以他就欣然接受了。于是宇文护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接着,又是一杯毒酒,宇文毓就去见了他爹跟他哥。 那么接下来谁来当皇帝呢? 喜欢的朋友麻烦点下订阅,收藏一下哦!您的支持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章节目录 正文 第六章 北周皇帝宇文邕的反击 那么接下来谁来当这个皇帝呢?现在宇文护不用头疼了,因为接下来只剩一个人选了——宇文邕。这个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他有着纯正的鲜卑血统,在当时来说就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从出生之日起就注定了是一个人上人。而且宇文邕这个人很聪明,是一个天才型贵族,宇文泰非常喜欢这个小儿子,经常对别人说“将来能实现我的志向的,一定是这个儿子。” 先说一下宇文邕的早期经历,他的父亲是西魏最大的权臣,他又有着最为纯正的血统,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被封为了辅城郡公。在宇文泰死后,宇文觉称帝之后,拜宇文邕为大将军,出镇同州。之后宇文毓登基后,升宇文邕为柱国,授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只能感叹又是一个开挂的人生。 在宇文毓死后,宇文邕是被推到了皇位上的,他不想当皇,其实更应该说他不敢当皇,他知道他的兄长是怎么死的,所以他不想死。但是古时候皇帝死了,会有一个东西,我们经常称之为遗诏,不管这个遗诏是真是假,只要它盖上了玉玺这个印章,那么这个遗诏就是真的,是一定要遵守的,否则你就是抗旨,抗旨的后果就是死。于是,当宇文护拿出遗诏这个东西来的时候,宇文邕就在这种心不甘情不愿但是心里又有点欢喜的状态下正式登上了皇位。为什么心里会欢喜呢?按照正常的情况,他这第四个儿子即使老爹再怎么喜欢,也是没办法当皇帝的,只要老大不犯傻,那么皇帝就一定是嫡长子,他做到头也只能是一个亲王罢了。这个机会很难得,同时也很危险,但是既然已经被推到了这个位置,那么他就不想死。而北周皇帝宇文邕的反击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 宇文护已经站在了当时权力的最顶端,于是他也拥有着属于权力顶峰那批人的共同理想——统一全国,但是宇文护这个人的掌控欲非常强,他希望这个事情在他手上,按照他既定的路线来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所以他不允许任何人妨碍他,哪怕这个人是皇帝。但是这个人才能有限,在宇文邕登基之后,他组织了多次攻打北齐的战争,但是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这个人又特别好脸面,即使输了回来之后也会大肆吹嘘自己赢了,只是这个也只能瞒住普通老百姓罢了,其他人都是心知肚明的。而宇文邕知道这个之后,不仅没有责备讽刺宇文护,反而任命宇文护为元辅,更规定了政府公文中以及民间出版物中不能提宇文护的名字,只能用敬称代替。这个就太厉害了,这种待遇大家都知道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对于这么好脸面的人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这个更让人满意的呢? 再加上宇文邕不止对宇文护好,对他老妈更好,宇文护的老妈被北齐俘虏了,过了三十五年才放回来,在回来之后,宇文邕马上让他老妈享受最高的待遇,并且逢年过节还要去拜见。这么一做就是整整十二年,十二年的卑躬屈膝,十二年的隐忍,说实话当皇帝当到这种程度,其城府之深,忍耐力之强,连卧薪尝胆的勾践,也稍逊一筹啊。 仇恨不会随着时间的退役而消失,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两位兄长的死宇文邕可能已经忘记了,但是这十二年的摇尾乞怜,宇文邕可是记得清清楚楚。终于,他找到了一个机会,一个杀死宇文护的机会。 说起来,这个计划很简单,就是想办法让想杀的人落单,然后引到一个有自己人埋伏的地方,然后杀了他。这是一个很简单的计划,但是历史上被这么弄死的人不在少数,比如东汉末年的大将军何进,就是这么被一群太监干死的。而宇文邕也终于等到了这么一天,历史上大臣从外地回来之后是一定要去宫里拜见皇帝太后的,这是一种礼仪。宇文护就在一次出巡回来之后去了宫里先去拜见了皇帝宇文邕,宇文邕跟宇文护说,我母亲非常喜欢喝酒,但是我劝又没用,我写了一篇劝诫的文章,你等会去拜见她的时候,记得帮我读一下这个,劝劝她,宇文护当然一口就答应了,反正就顺便的事。于是就在宇文护跟宇文邕去见太后并且在宇文护念文章的时候,宇文邕拿起一个玉珽就凿到了宇文护的头上,于是这个权倾朝野,擅长杀皇帝的宇文护就这么轻松的被干掉了。当然了,有许多朋友会问宇文护没带人一起去吗?我告诉你,还真的没带人,史书上的记载就是宇文护进宫之后,侍卫待在外面,然后宇文邕砸了一下之后,躲在一旁的宇文邕的舅舅宇文直跑了过来帮忙一起杀了宇文护。这个真的不是大意,说实话,任谁被这么麻痹十二年,心里的防备都会降到最低点,如果他在十二年的麻痹中都能做到进宫的时候时时刻刻侍卫不离身,那这个人真的是个人才,宇文邕要是输在了这种人的手里,也不会觉得冤。但是宇文护很明显不是这种人,宇文邕十二年的摇尾乞怜,宇文护早就放下了戒心了,于是这个权臣就这么容易的被宇文邕干掉了。宇文护死后,宇文邕以雷霆之势迅速灭了宇文护全家,迅速干掉了支持宇文护的大臣,就这样宇文邕执掌大权成了一位真正的帝皇,一个崭新的时代也开始了。 而宇文邕的一系列表现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可怕。太可怕了,不只是他的城府,他的隐忍,更在于他的心机,这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而这里我还要继续提出一个问题,宇文邕能忍住十二年再动手干掉宇文护,为什么没有跟他哥宇文毓宇文觉说要隐忍呢?答案不言而喻,他也想当皇帝,他不想一辈子只是一个亲王,他也想登上那个号令天下的宝座。至于到底是对是错,我们现在不予评判,我们要知道的是,宇文护已经死了,一个属于他宇文邕的崭新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章节目录 正文 第七章 周武帝灭佛 在南北朝这么长的历史中,有才能的皇帝不少,但是能被称之为英主的,整个南北朝这么长的历史中也就只有两个,一个是宇文邕,另一个则是大隋的开创者杨坚。今天我们就先来说一下这个宇文邕。 在宇文护死后,北周迎来了一个独属于宇文邕的时代,十二年的隐忍并没有让宇文邕废掉,反而让他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并且在这十二年中,他看似对权力无欲无求,但是在暗地里做了大量的准备,对北周国内有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在他掌权之后,马上就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的第一条政令就是灭佛!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原大地以来,虽然一直处于发展状态,但是始终不温不火,毕竟当时汉朝大家都知道独尊儒术,儒家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其次就是本土宗教道教影响力也非常大,所以佛教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一下子就火了,为什么能火呢?除了本身的教义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分两部分说,先说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是很多的,但是那段时期佛教最主要的宣传教义就是今生受苦,来生享福这么一条现在看起来奇葩,但是在当时却受到了广大劳动人民追捧的一条教义。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些其实就是洗脑,画大饼。但是在当时却真的有用,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百姓苦啊,是真的苦啊,易子而食这种事都时有发生。连年的战乱,老百姓流离失所的太多太多了,并且由于贵族的垄断,底层的百姓几乎是没有晋升希望的,他们迫切的需要精神慰藉,需要一个能给他们安慰,让他们坚持在乱世中受苦的理由。而佛教的来生说就很明显的符合了当时百姓的需要,我现在给你们这些贵族打工,我不反抗,因为下辈子就是你给我打工了,这个类似于阿q的精神战胜法。但是不得不说,这个东西还真的有用,起码当时的百姓真的信了,而统治者看到这种东西能稳住百姓,稳住了百姓也就稳住了自己的统治,于是一脚踢开了儒道,大肆宣传佛教,并且由于统治者带头信佛,效果出奇的好。于是南北朝的大地上出现了一座又一座的寺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对佛教盛况最好的写照。 那么到了北周,佛教发展到怎么样的一种态势了呢?说个数字吧,200万,北魏末年整整200万的佛教徒,这是一种什么情况。要知道北魏人口最多时也就3000万,佛教徒占了整整十五分之一。并且北魏的佛教徒是一种高薪免税职业,比现在的公务员事业单位还好了很多倍,他们享受着百姓的供奉,有着自己的土地,不用缴纳赋税,所有的收入百分百自己所得,并且皇帝贵族什么的还时不时的赏赐他们东西,你们说这个职业好不好,当然好了。当时百姓的最大理想其实就是当和尚,他们没有成为贵族进入仕途的希望,但是可以当和尚啊,于是寺庙就像牛皮廯一样在北周大地上蔓延开来。 200万的人口成为了和尚,他们不用工作,不用劳动,不用服兵役,不用纳赋税,不仅导致北周的财政收入大减,并且当和尚的还基本都是壮年的劳动力,那么谁来种田?谁来当兵?要知道宇文邕的志向就是统一南北,统一是什么,就是打仗,把你打没了,你的东西就是我的了。古代的战争不同于现代的科技战争,古代的战争比拼的就是人口与钱粮,你佛教把我最需要的两样东西给夺走了,宇文邕能忍吗?肯定不能忍啊。并且周武帝宇文邕掌权的第二年,关中荒旱,民不聊生,周武帝命令贵族与特权阶级拿口粮出来帮助百姓,那些贵族都拿出来了,但是这个寺庙里的和尚公然违背周武帝的旨意,不仅没拿出口粮捐赠,竟然还借着荒年放高利贷。这下彻底惹怒了宇文邕,你把我最需要的东西拿走了,我现在还没稳定下来,先放着你蹦跶两年,但是你这个时间还给我添堵,你这是活腻歪了吧。宇文邕可以忍宇文护十二年,因为他没有足够的力量与宇文护掰手腕,但是你佛教又算什么?宇文邕表示,我忍不了了,不能忍,那就灭了它吧。 而且周武帝虽然是信道教的,也跟着父母学佛,但是还是认为儒家才是治国之本,于是周武帝就多次召集儒道佛三家来辩论,辩论的目的就是来看下哪个教义最好。在公元573年的末尾,周武帝决定召开一个全国的宗教人士座谈会,目的就是给全国的宗教来排个位。上面也说了周武帝信道,但是觉得儒家才是治国之本,佛家只是配合看看罢了,按照周武帝的想法,这个排位应该是儒一道二释三这么一个排名,宇文邕还是希望用一个比较缓和的手段来解决佛教的。但是佛教这几十年发展的太快了,发展的快,又天天被一群信徒哄着,被统治者赏赐着,加上天天宅在寺庙里不与人交流,情商基本为零。于是在这么一个座谈会上,佛教的代表不满意了,就我佛教现在这个情况,我排第二,你问问谁敢排第一?你倒好,你给我弄了个第三,不行,必须重新排,不排你就等着,我这几百万的佛教徒可不是吹出来的。好嘛,给脸不要脸,还威胁我,于是周武帝更愤怒了,北周大地上开始进行了一次彻彻底底的灭佛运动:寺庙拆了,经书烧了,所有和尚强制还俗。这么几条政令一出,朝堂上闹翻了天,毕竟信佛的贵族很多;老百姓也非常不满。但是有用吗?没用,周武帝执掌大权之后,最为看重的就是军权,军权被他牢牢的掌握着,兵都在自己手上,其他人敢反对,就刚好把你顺便灭了。 这么大规模的灭佛,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大量劳动力还俗,北周的财政收入大增,不说其他的,就那些每年省下来的贡品与赏赐都够周武帝装备几万军队了。并且劳动力的还俗,就业率上升,军队也增加了不少。并且老百姓还发现,不用养着这些僧人,自己的生活貌似更好了,于是老百姓在早期的愤怒之后,看到了实质的好处,佛是什么早就不管了。毕竟来世再怎么样也是虚的,现在过得好才是真的好。 灭佛之后,北周的实力大增,周武帝很高兴,也很自信,在这个当口就发动了开始对北齐的战争。 喜欢的朋友麻烦收藏订阅一下,新手写手,您的支持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章节目录 正文 第八章 周武帝灭北齐 在周武帝灭佛之后,宇文邕最需要的两样东西,钱跟人就都有了。这两样东西都有了之后,宇文邕要干嘛呢?自然是打算完成那个权力巅峰的共同理想。但是这个时候以突厥为首的少数民族实力强大,并且南陈这个时候政治清明,国力强盛。虽然灭佛之后,北周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不可能做到多线开战,甚至单线开战都没有把握,因为还有一个北齐在旁边虎视眈眈,为了先解决北齐这个大患,于是从公元576年十二月开始,宇文邕决定北连突厥,南和南陈,先发起一场攻灭北齐的战争。此次战争历时三年,最终结果以北周的胜利、北齐的灭亡划上了句号。 在北周灭齐的这场战争之中,我必须说一个人,一个至关重要的人,这个人是这场战争最关键的人物,这个人就是北齐的斛律光,一个真正的名将。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时间放到550年,灭齐之战开始前的26年。这一年高欢的次子高洋一脚踹开了东魏的傀儡皇帝孝静帝,建立了齐国,史称北齐。为什么不是高欢的长子呢?因为高欢的长子高澄在准备篡位的时候被一个厨子杀了,这个厨子还是他的家奴,叫做兰京。这个不是特别重要就不说了,反正长子死了,次子高洋就登基了,这个高洋的皇帝人生得分为两部分。前部分英明神武,被称为英雄天子,是北齐的一代英主,但是后部分却自持功高,开始变得非常残暴并且特别喜欢喝酒。于是在34岁的时候,因为过度喝酒而暴毙,爱酒爱到这份上,也是独一份了。 在高洋死的时候,他的儿子高殷才15岁,于是拜托他的哥哥高演帮助他的儿子。接下来发生的事,大家应该能猜到,高演杀了高殷,自己当了皇帝。但是可能是老天开眼了,觉得高演这个人太坏,于是高演第二年就重病不治而亡。在高演重病的时候,他想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但是怕自己儿子被人杀了,于是就传给他弟弟高湛,意思就是皇位给你,你别杀我儿子。但是高湛当皇帝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高演的儿子。太乱了,这个家族是真的乱啊,写这个的时候都无语了。都说帝皇家最为无情,但是为了皇位能争到这份上,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就这么一个高家了。同时代的宇文家虽然乱,但是本质上还是外戚专权,宇文护不是嫡子,只能算外戚,自己家族里面好歹还是没那么残酷。 我们回到正题,这个高湛当皇帝了之后,反正就是一顿乱搞,高洋好歹还正儿八经的当了几年皇帝,这个高湛就只顾着吃喝玩乐了。最后还觉得当皇帝太累,影响自己玩,就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高纬,自己专心致志的玩。上梁不正下梁还能正?明显不可能,这个高纬也荒唐的很,这个高纬除了继承自己家族好女色的特点以外,还好男风。好了,到此为止,就不说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百度。就不多说了,反正就一个字乱。 北齐统治者就这么一个德性,但是北齐仍然能挡得住北周的进攻,就是因为斛律光这个人,前面介绍的这些北齐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为了衬托斛律光这个人。斛律光有一个外号名为“落雕都督”,在跟皇帝打猎的时候弯弓搭箭射中了大雕,皇帝夸奖了他,就有了这么一个外号。还记得前面我写的宇文护好脸面那一段吗?宇文护攻打北齐,大败,就是输在了这个人的手上,北周其他人也是多次栽在了斛律光的手下。 所以宇文邕急啊,如果长时间拿不下北齐的话,即使后面赢了,北周也会被拖死,而想赢的唯一办法就是先干掉斛律光。但是靠武力干掉斛律光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相当于灭国之战的结束了,这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既然外力不好弄,那就耍阴谋吧,刚好斛律光是一个正义的人,同时还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这种性格放在现在是很好的,大家都乐于结交,但是在当时那种小人当道的社会,斛律光这种正义又不拘小节的人,就经常发表一些看不起小人的言论,说朝廷上现在小人太多了,皇上不整治的话,国家迟早要完蛋。但是古语说得好,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君子跟小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君子报仇 十年不晚;小人报仇,日思夜想。于是,这群小人就开始在皇帝面前说斛律光的坏话了,皇上当然知道斛律光的重要性,但是经不住耳旁风一个劲的吹啊,就这样,皇帝对斛律光的感官开始变差了。当皇帝对一个人的感官开始变差时,其实结果就已经注定了。 武平三年也就是572年,北周第一大将韦孝宽为了解决这个北齐的顶梁柱,派人去北齐国内搜集了大量消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斛律光与皇帝高纬身边人不和的消息。看到这个消息之后,韦孝宽笑了,一个老掉牙但是却又屡试不爽的阴谋就此展开了。 韦孝宽让手下编了一个童谣“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然后让人在北齐的大街小巷去传唱。这个百升就是一斛,而斛律光字明月,这句话的意思不言而喻了吧,就是说你斛律光要造反,要谋夺高家的皇位,造反是皇帝最不能忍受的一件事,不管是明主还是暴君,造反在哪个朝代都是诛九族的大罪。当皇帝听到这个童谣之后,即使知道自己必须依赖斛律光,但是也对斛律光起了不可抑制的杀心。虽然因为一句话就对某个大臣起了杀心,这个在我们现在看不起很不可思议的事,但是在古代史非常正常的。不仅仅是我上面说的那样,古代还是一个相信君权神授的社会,君权神授让老百姓相信天子是老天派来统治他们的,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但是这个东西一旦被有心人掌握之后,那就会变成针对某一个人猛虎毒药,并且封建专制的皇帝更相信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在古代也是十分常见的,最早的就是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在鱼肚子里塞了一块布,上面写着陈胜王这三个字。再说一个比较近的,隋末出现了一句天子季无头的童谣,导致了一大批李姓大族的灭亡,而李渊也是跑回了太原才勉强逃过一劫,这也是一个意思。于是斛律光就因为这个死了,一代名将,就这么死了。看起来是因为这个阴谋,但是谁都知道真正的死因还是因为斛律光得罪了小人,所以我们要记住一句话,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 在斛律光死了之后,北周轻而易举的就攻破了邺城,北齐也就这么灭亡了。得到北齐覆灭的消息之后,宇文邕感慨万分,说了一句话“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能得到对手如此之高的评价,斛律光的军事才能可见一斑。一场十分艰难的战争,因为斛律光的死亡变得异常轻松,这是高纬所无法想象的,也是高纬身边的小人所想象不到的,但是历史就是这样,你想象不到的不代表不能发生,这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我们研读历史,也就是在历史中寻找这些想象不到但却真实存在的事件。而下一个我们所想象不到的事件很快就发生了。 喜欢的朋友麻烦帮忙收藏一下,点个关注,您的支持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章节目录 正文 第九章 历史开了一个大玩笑 历史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如果我们按照电视小说的情节,周武帝明显就是男主角。这么英明神武的皇帝,在灭了北齐之后,接着休养生息,然后灭了南陈,结束乱世,完成大一统,这才符合小说电视的逻辑。但是很可惜,历史就是这么荒唐,它让宇文邕当上了皇帝,让宇文邕有了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但是在他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时候,却跟他开了一个最残忍的玩笑,这个玩笑直接带走了周武帝,带走了这个南北朝的英主,也带走了北周这个皇朝。 公元577年,周武帝灭北齐,统一了北方,这个时候南陈吏治清明,国力强盛,周武帝知道想短时间内与南陈分出胜负是不可能的,统一之战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在这场拉锯战中,任何一方细微的失误都会影响全局,作为一个有着统一志向的明君,他绝不允许有任何不可掌控的因素影响到这场统一之战,而突厥很明显就是这么一个不安分的因素。即使之前为了灭北齐,可以跟突厥联合,但是既然北齐已经没了,只剩下你突厥这么一个不安定的因素,那么你就可以去死了,于是,在灭北齐的第二年,周武帝大手一挥,定下了今年的工作中心——进攻突厥。 他集结大军,征集物资,雄心勃勃,准备分五路进攻突厥,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他病倒了,历史的玩笑在这个时候到来了。这场病来的很突然,也很重,就在这一年的七月,宇文邕预感到自己不行了,于是从前线启程回宫了,这场进攻突厥的军事行动由于最高统帅的重病而暂时取消了。但是也就是这么一取消,突厥成为了后世的一个难题,这个难题一直要到唐朝才能解决了,这是后话,这里就不多说了。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话就是对周武帝宇文邕最好的写照,一个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帝皇,有韬略、有抱负、能隐忍、会用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才35岁,35岁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建功立业的黄金时代。这样子的人,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像是为了终结乱世而生的一样。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完美的帝皇,没有倒在冲锋的路上,却倒在了病魔下,真的是可惜,太可惜了。我一直都在说历史没有假如,但是这里我还是想啰嗦一句,如果宇文邕没有病死,不用给他太多时间,再给他10年,有可能10年都不要,他就能完成统一大业。我们算一下,582年南陈后主陈叔宝登基,578年宇文邕病逝,当中相差4年,并且陈叔宝就是一个送分题。自陈叔宝登基的那天起,陈国就进入了倒计时,那个时候的宇文邕灭南陈只能说轻而易举。但是历史没有假如,再多的感慨也只是对宇文邕的可惜罢了。 公元578年6月21日,这个伟大的帝皇结束了其短暂的一生,他崩在了回京路途上的乘舆里,在他死后,北周迎来了倒计时,而倒计时的开始点就是周武帝的儿子宇文赟的登基。 写到了这里,前期的一个历史背景的铺垫已经很详细了,关陇集团的来历,北魏西魏北周北齐的更迭也介绍的比较清楚了,接下来历史的走向就很明朗了。在这里我得先告一段落,第一次写小说,有些东西没把握好,我其实是想在中间插入一段杨坚跟李渊的早期生活的,但是写的比较紧凑,没有插入的空间。这里趁着周武帝病逝这一章,我把杨坚跟李渊的早期给概述一下,毕竟这本书早期的重点就是周武帝、杨坚和李渊这几个人,周武帝都没了,杨坚跟李渊都还没出来,也不合适。 先说杨坚。杨坚,西魏大统七年即公元541年出生,他的父亲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杨忠,是一个军事贵族,周武帝在位的时候,由于杨忠的军事才能被封为随国公,杨忠死后,子承父职,升为上柱国、大司马,位极人臣。杨坚出生在一座佛院里,据说出生的时候紫气东来,异香满院,这个东西在古代史是很常见的。毕竟古代是一个君权神授的社会,你皇帝要是跟普通人出生一个样,你凭啥统治老百姓呢?于是,为了符合这个定理,皇帝的出生总是不一样的。即使后世的乞丐皇帝朱元璋,在统一称帝之后,其出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不管这个出生是真是假,杨坚这个人的经历还真的有点传奇的,最大的看点就是他不是自己的父母养大的,他是一个尼姑养大的。在杨坚出生后,一个尼姑来到了杨忠的面前跟他说“你的儿子不是凡人,不能用普通人喂养的方式喂养,交给我吧,我要带他去寺庙里面住,这样有利于他的成长。”大家都知道,南北朝信佛的程度,虽然周武帝大规模的灭佛,但是也只是灭普通人的佛罢了,这些贵族该信还是信,恰好,这个杨忠就是一个信佛的人,听到这个尼姑这么说当即就让尼姑把孩子带走了,这么一走就是十二年,杨坚的童年就是在寺庙中度过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杨坚成为了一个佛教徒,他信佛,但是他接受的是最好的佛教徒的教育,所以他不愚昧,有自己的想法。他崇尚的是佛教中的勤俭、节约的思想,而这两个品格也一直伴随了杨坚的一生。 一直到十三岁,杨坚才离开了寺庙前往太学求学,公元566年,他迎娶了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独孤伽罗对杨坚的帮助非常大,可以说没有独孤伽罗就没有大隋的开创者杨坚,这句话绝对没有说笑,大家继续看下去就知道了。接着杨坚的人生就没什么说的了,很平坦,很顺畅,一路升官发财,深受宇文邕的器重,甚至宇文邕亲自赐婚,让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成为宇文赟的太子妃,让杨坚成为未来的国丈,位极人臣,一点都不夸张。 这就是杨坚的前半生,一个标准的尽职尽责大臣的前半生,这个时候杨坚还是一个兢兢业业的打工者,一个宇文邕的忠实拥护者,一直到宇文赟的登基,他才开始进行了从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当然了,这是后话。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下李渊了。 章节目录 正文 第十章 北周的覆灭(一) 这章开始就到了北周的覆灭,但是上文还有点没写完,这章的开头就把上文剩下的给补一下。 上面的一章,把杨坚作为臣子的前半生已经大致交代了一下,虽然不够详细,但是大体有了一个了解。并且杨坚最精彩的还是在于他的后半生,而北周覆灭之后马上就要进入到大隋了,杨坚也迎来了最精彩的人生,不要心急,我们继续看下去。 这里就接着上文写一下李渊了。唐高祖李渊,公元556年出生在八柱国中的李家,是一个真正的贵族。李渊的出生也给北周带来了不小的震荡,毕竟北周全国就这么八个顶尖家族,这八个家族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无数人的命运,而作为嫡子出生、未来注定掌握李家成为北周权力核心的李渊更是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李渊的出生倒是没有什么异香、紫气、天降祥瑞这些东西。但是他有一个其他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我们普通人都是只有两个ru tou,但是李渊这个人有三个,并且要知道三在古文中是一个虚词,它经常指的是很多的意思,前一种还能接受,可能是长了一个胎记,但是这个胎记太像rut ou了,于是就有这么一个记载。要是是后一种的话,那就可怕了,对于密集恐惧症的人来说,太吓人了。我们就当做第一种来说吧,李渊有三个ru tou。 古代是非常迷信的,一切与常人有异的东西都可以被理解成天赋异凛,李渊理所当然的就成为了一个天赋异凛的人,被家族寄予了厚望。李渊的童年还是非常幸福的,毕竟这么一个大家族,李渊又是嫡子,过着非常惬意的童年生活。但是在他六岁的时候,一切都变了,这个时候他的父亲李昞死了,作为李家的嫡子,李渊继承了李昞唐国公的称号、继承了李家的一切。看过前文的朋友都知道,年龄小但是又掌握着巨大财富巨大权力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很可能从此变成傀儡。运气好的像宇文邕那样翻盘,运气不好的就可能像宇文觉宇文毓那样突然去世,这个时代皇帝家都这样更别说其他家庭了。 但是李渊运气很好,他父亲死后,他的姨母怜其年少失去父亲,于是就把他接到了自己的身边抚养,并且还给了他最好的教育,也给他李渊近距离接触历史的机会。那么他的姨母是谁呢?他的姨母就是独孤伽罗——杨坚的夫人,后世大隋的皇后太后,这是一个十分聪慧厉害的女子,我前面也说过,杨坚能成就帝业,也少不了她的帮助。并且,他的姨夫杨坚也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在杨坚称帝后,还让李渊成为了高级禁卫武官千牛备身来放在身边教育。也正是因为如此,李渊的少年时期过得也非常不错,并且由于从小跟着杨坚,所以李渊近距离的观摩了杨坚的整个窃国之旅,李渊那个时候虽然不是特别懂,但是却把杨坚的行为举止给记了下来。这也就不难理解李渊为什么跟杨坚有这么多相似的地方了。 李渊前半生除了父亲的死亡与独孤伽罗的抚养以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李渊娶亲。他娶的是谁呢?娶的是八柱国窦毅的女儿。在李渊到娶亲这个年纪的时候,有一天去街上看到窦毅招婿,方式很简单,在屏风上画了俩孔雀,谁能射中孔雀的眼睛,谁就成为窦家的东床快婿。这个对于别人很难,但是对于常年习武的李渊来说就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一下子就射中了,然后就娶到了老婆。当然了,写是这么写的,但是肯定没有这么简单,毕竟八柱国招婿,肯定给你调查的底朝天,你不够资格连门都进不去。而李渊同为八柱国家族,自己是八柱国家族的族长,姨夫是新晋贵族,很符合大家族的联姻,这才可能成功。并且这个窦式跟独孤伽罗一样,是个知书达理、才情高绝的女人,对李渊的成功有很大的帮助,果然成功的男人后面都需要一个贤内助啊。 李渊的前半生也就这样了,跟杨坚一样,是一个兢兢业业的打工者,一直到那首天子季无头的童谣出现,李渊被迫逃往太原,继而天下大乱,烽烟四起,李渊才跟他姨夫一样由打工者进行了向创业者的转变。 杨坚、李渊的前半生还是挺相似的,写到这里,把前面没写的都给补上了,接下来我就开始继续写宇文邕死后的北周了。 正如我之前所说的那样,宇文邕死后,北周就进入了倒计时,原因就在于宇文邕的儿子宇文赟即位了,宇文赟的即位,让生气勃勃的北周马上进入了暮年。公元578年,周武帝在讨伐突厥的过程中突然病倒,同年6月,年仅35岁的武帝就死在了回京的途中,他的儿子宇文赟也就是周宣帝在他父亲的灵堂前干了一件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事,他冲着棺材大喊“死得太晚了。”接着他把他老爹的嫔妃拉到自己跟前轮流侍寝,所有的人都傻眼了。这个宇文赟用他的一言一行告诉大家,他是个昏君,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 话说宇文邕还在世的时候,就经常看着他的这个儿子默然无语,甚至还想揍他,为什么呢?一个父亲最大的惆帐莫过于自己的儿子不像自己,宇文邕就碰到了这件事。宇文邕看着这个儿子顺便盘点了一下自己的优点:有韬略、能隐忍、果敢勇猛、善于用人、善于治国、有统领群臣的气质,有气吞天下的雄心。说实话,宇文赟如果能继承他老爹一两个优点就可以称得上是个好皇帝,如果多继承几个那就是人中龙凤。但是可惜的就是,啥都没继承,还啥都反着来,宇文邕征战天下、开辟疆土,宇文赟就在家里广选美女、充实后宫;宇文邕善于纳谏、提拔忠良,宇文赟亲近小人、宠溺奸臣(这里说一下,这个宇文赟在亲近的两个人是郑译跟刘昉);宇文邕善于隐忍、喜怒不喜于色,宇文赟没有城府,什么都表现在脸上。气的宇文邕经常当着大臣的面直接动手,并且还表示不要以为你这个太子稳了,历史上被废掉的太子可不少。 宇文赟在经历了这些之后,倒也变乖了一点,并且还在西征吐谷浑中取得了不错的战功,但是宇文赟的本性还是吃喝玩乐。这点,作为老爹的宇文邕比谁都清楚,并且北周大臣王轨、宇文孝伯就经常劝宇文邕考虑储君的问题。但是古往今来,只要涉及到废嫡这种事,往往会牵扯出一大堆事情,一大堆人。这些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希望换、一类是不希望换。而希望换的人里面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另一类就是古往今来皆有的一类顽固派大臣,他们不为利益,完全就是信奉“太子不可轻换,换之影响国家社稷。”这类人是最坚定的太子拥护者,也是最难处理的一批人,这批人往往是德高望重之辈,说的话有时候比大臣还管用。虽然宇文邕是个英明神武的帝皇,但是不得不考虑这些老学究的意见,并且他也头痛,现在这个点是想换也换不了,除了宇文赟之外,他的其他儿子都还小。宇文邕可是见识过宇文护掌权的那段岁月,他自然不敢把权力交给还小的儿子手中。于是只能叹口气,再摇摇头,接着说一句“此事容后再议,”就这么敷衍过去算了。 章节目录 正文 第十一章 北周的覆灭(二) 大臣们看到皇帝这个态度,心里也只有一叹,他们知道宇文邕的顾忌,于是也只好等宇文邕另外的儿子长大了再说,所幸现在的宇文邕还正直壮年,大臣们也不是特别担心。但是谁知道呢?正直壮年的周武帝就这么去世了,那个吃喝玩乐的太子就这么成为了整个北周的主宰者。于是就有了宇文赟在宇文邕灵堂前的那一幕,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总而言之一句话,这个宇文赟登基了。 宇文赟登基后先把跟自己玩的好的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郑译跟刘昉封为沛国公与大都督,这个宇文赟虽然是个昏君,但是也确实不傻。他也知道有许多大臣看自己不顺眼,所以他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培养自己的势力。当然了,他也知道郑译跟刘昉不是八柱国、不是贵族,即使官职很高,但是确实没大用。所以宇文赟还得找一个有威望、是正儿八经的关陇贵族,能帮他镇住满朝文武大臣的,于是他看到了自己的老丈人杨坚。 自己的老丈人杨坚,正儿八经的关陇贵族,在朝廷上非常有威望,身后还有一个杨家支持,并且在之前关于废太子问题上没有持反对态度,宇文赟表示就需要这种人。于是杨坚马上就被升为上柱国兼掌管全国兵马大权,但是杨坚心里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因为杨坚了解他这个女婿,这个女婿实在不是一个明君,反而是一个昏的不能再昏的昏君,并且喜怒无常,别看今天升你官,说不定明天就杀了你全家呢。不过不管怎样,兵马大权交给了杨坚,杨坚还是挺高兴的,毕竟不管哪个朝代军权都是最重要的。 培养自己的势力,提拔看的顺眼的人,但是不能忘了报仇,宇文赟心想之前不是一个个看我不顺眼,还劝我老爹换太子嘛。那好吧,你们可都可以去见我老爹了,于是宇文赟就把之前劝皇帝废太子的那些人都给干掉了。即使这些人是宇文家最坚实的支持者,但是宇文赟表示我是昏君,我不管这些,于是宇文家这些最坚实的支持者比如宇文宪、王轨和宇文孝伯这三个人也就是之前提出要废太子的人中声望最大的一些大臣,就这么被宇文赟给一个个的干掉了。这里提一句,杨坚为什么能窃国窃的这么轻松愉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宇文赟把这些宇文家坚实的支持者以及有声望有实力的大臣全给干掉了,所以后面的朝堂上没有一个能跟杨坚掰手腕的人,这样子的北周怎么可能不姓杨呢? 在这些事做完之后,宇文赟就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说白了这个改革不过就是跟他老爹反着来罢了。我们现在都知道一句话,乱世当用重典。这个典就是刑典,也就是律法,在南北朝那个动荡不安的乱世,是一定要用重典的,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安稳,所以宇文邕颁布的《刑书要制》就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环境用的一部重典。但是宇文赟上位之后说不行,这个东西太严厉了,我是个仁君,怎么能这么对待我的子民呢。于是就决定重修刑法,并且在这之前先大赦天下,但是这群犯人并没有受到这个仁君的感化,北周的犯罪率反而更高了。于是,这位仁君大笔一挥,给我重新改,改的更严,于是比《刑书要制》更严的《刑经圣制》就这么出现了,这部刑法是一部比之前更为严酷的刑法,于是当时非常低调的老好人杨坚都看不过去了,对宇文赟说这个刑法太重了,对百姓不好。但是宇文赟刚当上皇帝,并且这个人是个昏君,昏君说白了就是个小人,小人大家都知道,一句话不好能记你一辈子,于是就这样,宇文赟开始疏远了杨坚。杨坚也感觉到了,但是不说不行啊,大臣都死了,就他一个,他要是屁话都不放,那其他的官员不得直接骂他是奸佞啊。不过祸兮福所倚,这件事让杨坚在群臣中的声望再一次升高了,这为他以后的窃国提供了群众基础。这也是杨坚所想不到的。 但是杨坚即使知道宇文赟开始看自己不顺眼了,但是还是为宇文家矜矜业业的工作,直到一件事情的发生,这件事情的发生让杨坚开始慌了,也开始进行了转变。这件事情是什么事情呢?话说杨坚在朝堂上因为上荐刑罚的事,搞得宇文赟非常不舒服。我刚当个皇帝,我刚做了一件糊涂事,让北周的犯罪率上升,你这时候提意见不就是打我脸吗?你打我脸了,不好意思,我是个昏君,我现在要开始想办法搞你了。但是杨坚好歹是正儿八经的关陇贵族,背后有一个偌大的杨坚,并且朝廷上还有不少臣子支持他,而且他也没犯大错,他的女儿杨丽华还是老爹宇文邕给许配的正派皇后,这是相当不好搞啊。但是不好搞不代表不能搞,于是他开始进行了试探,他想杀了杨丽华,他的试探很直白很昏但是传递的信息很明显。在历史上皇帝基本不可能杀皇后,即使皇后干了什么天怒人怨比如支持儿子夺权这一类的事,皇后也只会被打入冷宫罢了,绝不可能杀的。因为杀皇后不仅仅是杀皇后,你得给群臣、给老百姓、给皇后的家族一个交代,这种交代皇帝轻易是担不住的。但是皇帝一旦起了这个心思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对你的家族不满意了,你家族的所作所为以及触犯到了我的底线,我不光要杀你,我还要杀了你全家。仅仅因为杨坚上荐就想杀他全家在我们现在的人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但是对于那个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皇帝掌握生杀大权的时代,这种事出现在一个昏君头上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这个虽然是试探,但是宇文赟还是让消息传到了杨家,意思很明显,看杨家准备怎么做。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杨家,但是这个时候,杨坚又不在家,事情紧急,千钧一发,独孤伽罗知道等不及了,于是说了一句,起驾进宫,她准备自己去面对这件事。当独孤伽罗来到皇宫的时候,宇文赟正在饮酒,其实就是在等杨坚,但是他没想到来的是独孤伽罗。这个独孤伽罗是个什么人呢,我之前说了是个很厉害的人,但是具体厉害到啥程度我也没说,就是准备放到这里说的。这个独孤伽罗在大隋建立后与杨坚一起被称为“二圣”,独孤伽罗的政治头脑非常厉害,在处理政事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杨坚在处理国事时就经常与独孤伽罗商量,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称号。史书上没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详细记录,我们只知道独孤伽罗在收到消息之后就马上去了皇宫,但是具体说了什么,虽然没有记录,但是我们可以不难猜到。作为一个很有政治头脑的女强人,她不可能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就一个劲的磕头然后就哭,说实话,如果哭一哭就能糊弄过去的话,历史上哪会有那么多的冤假错案。所以独孤伽罗肯定是边磕头边说话,说的话肯定是陈述利弊,但是怎么个陈述法,陈述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总之这个事情的结果就是杨丽华没死,独孤伽罗也没死,这个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回来后的杨坚知道了这件事之后,瞬间起了一身冷汗,他知道他必须做点什么了,不为了别的,只为了活下去他就需要做点什么了。 章节目录 正文 第十二章 北周的覆灭(三) 杨坚回到家马上就知道了这件事,他很慌张,他也在等一个结果。直到独孤伽罗安全回来之后,他知道这一关算是过去了,但是皇帝要杀皇后这个信号发出来了,表明皇帝对杨坚很不满了,而且他也知道这只是开胃小菜,宇文赟真正的目标是他杨坚。他不知道宇文赟会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试探自己,或者说是对付自己,但是他已经做好了面对任何事情的准备,直到那一天的到来。 宇文赟在过了不久之后,就召见杨坚进宫,并且跟传旨的太监说了,一定要让杨坚进宫,太监拿着圣旨就去了杨家。宇文赟就在宫里开始了布置,他在准备面见杨坚的地方埋伏了许多侍卫,并且跟左右侍卫也说了,只要这个杨坚神色有一点慌张,就是要造反,马上给我杀了他。杨坚在接到圣旨之后,像往常一样整理衣冠,起轿进宫。他在轿子上想了很多,他知道他即将面对什么,虽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他不想死,但是现在他没有任何办法与宇文赟对抗。宇文邕在死前把全国的所有权利全部收拢了起来,而宇文赟也全盘接受了他老爹的遗产。别看宇文赟是个昏君,但是他真的是一个全部权力掌握在手里的昏君,所以杨坚什么都不敢做,只能像往常一样。他来到皇宫里,察觉到了皇宫的气氛不一样,但是杨坚受过最好的政治教育,自身又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严肃之人。于是,面对宇文赟的问话,杨坚丝毫没有露出慌张的神色,即使宇文赟问他现在就你杨坚一个人在朝廷上有威望,你家又是上柱国,你造反了这么办这种直指要害的问题,但是杨坚始终没有慌张,一直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宇文家给的,一定要为宇文家鞠躬尽瘁。宇文赟看到杨坚真的是一点慌张都没有,于是想了想就让杨坚回去了,他虽然想杀杨坚,但是既然试探不成功,而且杨坚一直都是一个老好人的形象,宇文赟想了想就还是让他回去了。 回去之后的杨坚后背都湿透了,他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关陇贵族,有着关陇贵族的特点: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他在朝堂上就是一个文臣,但是他也是一个领兵的大将,并且他名义上还掌握着北周的兵马大权,所以他进皇宫的时候就已经察觉到了有人埋伏。虽然这次又算过去了,但是他的危机感更重了,他知道自己仅仅低调是不够了,于是他开始想其他办法了。 杨坚之前虽然跟郑译刘昉有来往(杨坚跟郑译是同学),但是并没有深交,因为他自己就位极人臣,他并不觉得自己需要去讨好郑译跟刘昉。但是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他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地位在皇帝面前不值一提,还不如郑译跟刘昉的地位稳固,于是他开始疯狂的给郑译给刘昉送礼。加上郑译刘昉也知道自己虽然受宠,但是终究没有势力,他们也需要靠山,加上郑译又是杨坚的老同学,两方都有意结交,就这样一来二去之下就熟的不能再熟了。既然关系都这么好了,加上之前的事他们也知道,并且他们也不是傻子,也知道杨坚给自己送礼物想自己做什么。于是就在宇文赟面前给杨坚说好话了,宇文赟听见自己最信任的两个手下都给杨坚说好话,于是杀心也就这么降下去了。 但是伴君如伴虎,他不知道下一次宇文赟发疯会不会直接给自己干掉,于是就想远离皇帝,越远越好。当他跟郑译说了之后,郑译表示这都不是事,他跟杨坚说宇文赟跟他们私底下说过准备讨伐南陈了,但是主帅一职还没定下来,皇帝还在考虑,既然你想离皇帝远一点,那么这个职位是最适合你的,又能建功立业,又能远离朝廷,一举两得。杨坚听了,很高兴,暗想送的礼没白费,就跟郑译说“如此最好”。郑译第二天在宇文赟问他们主帅谁合适的时候,郑译就说了杨坚德高望重,又掌握兵马大权,可为主帅,刘昉听到了马上就意识到了,于是也连声附和。宇文赟想了下,王轨宇文孝伯这些人都死了,也确实只有杨坚能镇得住了,于是就下旨封杨坚为扬州总管,兼伐陈主帅,并且让杨坚准备好一切,尽早出发。杨坚收到了圣旨很高兴,就在家里开始准备出发了。 到了这个时候,杨坚还是一个唯唯诺诺的打工者,即使差点被宇文赟杀了,但是他想的还是如何保命。他但现在为止都没有想过反抗宇文家这件事,直到一个消息的传来。这个消息说的是宇文邕病倒了,暂时不上早朝,一应事物病好之后处理,但是作为上柱国的杨坚,得到了另一个消息,这个消息可能是杨丽华传出来的,也可能是杨家安插在宫里的探子传出来的,这个消息很短,但是却重若千钧,杨坚拿着这张纸开始沉默起来了,那张纸也被他放到了桌子上,独孤伽罗走过来看到纸上写着七个字:宇文赟重病将死。 这个时候,杨坚沉默了,他在想一个问题,走还是不走?走的话远离政治旋涡,什么都影响不了他,他回来之后仍然是柱国是大臣,但是他失去了成为权臣的可能,永远只能做宇文家的臣子。不走的话他作为权力最中心的一撮人,并且在宇文家其他人不在的情况下以及其他实权人物被宇文赟杀死的情况下,他作为实权派大臣是最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宇文护的。于是,思考之后,杨坚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对外说自己得病了换了足疾,无法出征。这个决定说明杨坚已经做出了选择,他选择的是第二条路,成为权臣。他不想再因为皇帝的一句话就担惊受怕,他不想自己只是个臣子,从这个时候起杨坚终于开始了从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 从下章开始,将给大家带来杨坚是如何一步一步窃国成功的。 喜欢的麻烦点个收藏,帮忙推荐一下,您的支持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章节目录 正文 第十三章 杨坚的窃国(一) 杨坚在听到消息之后做出了一个决定,他对外宣布自已病了,无法出征,需要在家里静养。一般这种时候像杨坚这种实权派大臣不遵皇命无论是哪种原因,都会被人怀疑,甚至会被许多保皇派给监禁起来。但是很遗憾,宇文家的诸王都在外镇守,拥护宇文家的保皇派大臣又被宇文赟一个个给砍掉了,所以在此刻的皇城内竟然没有臣子知道皇帝到底得的是什么病,外界还以为皇帝只是普通的感冒一类的,所以虽然有人对杨坚的举动有些疑惑,但是并没有在意。就在杨坚思考该怎么做的时候,一道诏书传来命杨坚进宫。 杨坚又是一身冷汗,为什么呢?因为他想不通这个时候皇帝让人喊他进宫是为了什么。虽然宇文赟的儿子还小,但是也不可能是托孤啊,并且就算托孤那也不会找他杨坚啊。要知道自古以来托孤的对象往往都是自己家族中的人,远的不说,就说这个时代的,比如宇文泰托孤宇文护,北齐高澄托付给高演,虽然这几个都不是什么好人,但是确确实实还是找自己家族中的人的。即使后世的所谓顾命大臣,那也是以王爷为主,大臣为辅。我们知道,杨坚也知道,所以在他的认知中,他觉得宇文赟托孤的概率几近于零。那么不是托孤,就只剩一个可能了,那就是干掉他。他在想是不是自己的举动引起了宇文赟的怀疑,并且宇文赟一直看自己不顺眼,所以是不是想趁着自己还在的时候,把自己干掉了。但是他转念一想,也不可能啊,郑译刘昉给自己说了这么多好话,皇帝最近明显对自己的态度好了起来,并且郑译刘昉这两个人也没有传出危险的信息,杨坚此刻真的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是诏书已来,杨坚原本的打算是等皇帝死后再一步步谋划,这道传召把他的规划全部打乱了,他思前想后,就在这个时候,独孤伽罗对他说了一句“骑虎难下啊”。 杨坚听到这句话之后,马上就做出了选择——进宫。正如独孤伽罗所说,他现在是真的骑虎难下啊,他已经借故留在了皇城,如果此刻没有进宫,日后皇帝死后,不管什么原因没有进宫,这都将是他的一个致命点。他别无选择,他只有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才能确保以后没有人能找他麻烦。于是他整理了衣服,穿上了朝服,在传召侍卫的陪同下一起走进了皇宫,杨坚的窃国之路从这里开始了。 杨坚怀着忐忑的心情进了皇宫,等待着宇文赟的召见。在得到宣布自己进去的消息之后,他推开了门走了进去。但是迎接他的既不是埋伏在两边的刀斧手,也不是宇文赟的临终托付,事实上,在他还未进宫的时候宇文赟就已经死了,在皇帝房间里等他的是郑译刘昉,这个所谓的诏书也是郑译刘昉伪造的,杨坚有点懵,但是也放下了心,因为他知道自己不会死了。 让我们把时间前移,移到宇文赟重病将死的那一刻。话说宇文赟也确实不愧是昏君,人家死前托孤怎么着都要喊自家人来,但是宇文赟不一样,他喊来的确是郑译刘昉。然后宇文赟没说几句话就死了,但是他觉得凭着这两个人对自己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想要说什么。郑译刘昉确实知道宇文赟的意思,宇文赟希望他们在他死后把宇文家的王喊回来,把权力给宇文家的人,然后辅佐小皇帝。但是他们不甘心啊,他们现在有机会获得那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他们敢吗?他们不敢,他们两个不过就是凭着和宇文赟吃喝玩乐获得了现在的地位,他们自身的家族并不是柱国家族,他们没资格像宇文护那样成为权臣。并且他们知道自己的名声不咋地,之前为了讨好宇文赟,他们支持宇文赟干掉王轨、宇文孝伯这些在朝廷里面有很大声望的大臣,所以文武群臣对他们的感官非常差。而且小皇帝宇文衍对他们也没有太大的感情,最主要的还是这个小皇帝其实不是嫡子,他的母亲不过是之前宇文赟的侍女,按道理来说宇文衍是当不了皇帝的,但是宇文赟身体透支过大,就这么一个儿子,所以只能是宇文衍当皇帝了。所以,宇文衍后面是没有背景的,他的权力注定是要被他的叔叔伯伯们给瓜分了的,而让这些人上位的话,郑译刘昉他们别说升官发财了,甚至小命都会没有。 但是面对着这个诱惑,他们也不甘心就这么放弃,于是郑译刘昉合计了一下,做出了一个决定,他们决定先瞒下宇文赟死的消息,将杨坚以传召的方式召进宫里。他们不够格,但是杨坚够格啊,纵观整个朝堂,也只有杨坚这么一个当朝国丈、杨家家主一个人能压得住,并且杨丽华是小皇帝名义上的母亲,所以杨坚是有资格的。而且杨坚跟自己的关系好,到时候我们三个人把大权一分,互相牵制,杨坚不仅干不掉自己,还得帮他们抵抗来自宇文家的怒火。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好主意。 所以杨坚就这样在宇文赟的病房里看到了郑译刘昉,在杨坚听完他们的想法之后,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贵族,杨坚自然是不可能脸皮太厚的一口答应。于是就说道,这个让我再想想,这件事情牵扯的太大了,一个搞不好就是诛九族的大罪啊。郑译说到“这件事情,瞒不住太久,必须马上做出决断,你不干的话,我们就自己干了。”杨坚心里想到,有我在,轮得到你们两个?于是就把手一拍,干了。 接着郑译刘昉伪造了圣旨,让小皇帝登基,再宣布杨坚为顾命大臣,统领北周一切兵马事物。虽然之前宇文赟给杨坚的官职有个兼管天下兵马大权,但是谁都知道,只要皇帝还在,那么杨坚就只是名义上的兼管罢了,实际军权还是宇文赟的。但是这次就不是了,皇帝死了,小皇帝还小,这道圣旨一出,只要给杨坚时间,真正掌握兵马大权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杨坚很高兴,真的很高兴,他回想起来这几天的经历,跟做梦一样,尤其是他几乎什么都没做,就这么轻易的成为了北周的权臣,成为了如同宇文护那样的权臣,从此之后一切都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这怎么不能让杨坚高兴呢? 章节目录 正文 第十四章 杨坚的窃国(二) 杨坚很高兴,他就这么轻而易举的成为了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权臣,但是他高兴的同时又很烦恼,因为他不想把权力三分,他想一个人独掌大权。但是这个郑译跟刘昉应该怎么处置,这可是一个大问题,毕竟伪造遗诏这种事如果泄露了,他杨坚甚至整个杨家也就走到了尽头了。这种事就算别人猜到有问题,但是只要没有确实的证据,就没有人敢找他杨坚的麻烦,但是这件事麻烦的地方就在于这件事除了天知地知杨坚知,还有郑译知、刘昉知。并且杨坚能这么轻松的获得大权,郑译跟刘昉居首功,杨坚不是一个过河拆桥的人,更不熟卸磨杀驴的人,所以杨坚是很感谢郑译刘昉的。但是感谢归感谢,要真的把权力三分的话,杨坚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的,所以杨坚高兴的同时还很烦恼。 那么究竟如何处置这两个人呢?事实上,杨坚也想过一了百了,但是他不知道郑译刘昉有没有后手,他怕万一传出去那就真的糟糕了。就在杨坚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人出现了,给他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从小就被称为神童,以一手好文章闻名于世,之前在北齐工作,在周武帝灭北齐之后,派人专门去他家里找他出来工作,这个人看到皇帝都这么客气了,于是就相当爽快的跳槽了,周武帝非常高兴,这个人就是李德林,北齐大臣、北周大臣、并且还是大隋的开国元勋,大唐宗正卿李百药的父亲,是有名的史学家。 李德林这个人是北齐的大臣,凭着一手好文章被宇文邕看重才得以在仕途上一路高升,但是他不是关陇集团的人,他能达到的最高位置是看得见的。但是这个人有野心,他想继续往上爬,所以他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成为关陇集团的一员。不得不说这个人的眼光真好,他来到北周之后跟其他人都不是特别玩得来,但是就是跟杨坚玩的特别好。靠着自己的才华与杨坚的帮助,李德林在朝廷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算是进入了关陇的圈子了。在郑译刘昉伪造的遗诏公布之后,李德林第一个在朝堂上响应,并且以他自身的才华帮助杨坚笼络了一大批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李德林看到杨坚这么惆怅之后,跟杨坚提了两个建议。一,您应该做大丞相,就像之前的宇文泰宇文护一样,这样才能合理的掌管国家的一应事务,统领群臣。二,郑译跟刘昉两个人必须封赏,可以多给赏赐但是官职不应该太大。这件事其实您不用太担心,郑译刘昉才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他们跟您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而且您现在已经掌握了兵马大权,用不了太久就可以把兵权掌握在自己手上,到时候就算是别人知道了这件事也不敢说什么的。 杨坚听到第一个建议就已经很开心了,因为这就是他的想法,只不过碍于面子不好提及,这些有人说了就好了,所以杨坚很满意。第二个建议更是让杨坚心花怒放,因为这个就是他目前最烦的事,之前他自己身陷局中无法看清,但是现在经过李德林这么一说,他瞬间就想通了。杨坚很高兴,此刻烦恼尽除,只剩下了高兴,他虽然现在并没有给李德林马上升官,但是从这个时候起,加上这么久以来李德林的表现,他真正把李德林当成了自己的心腹,一个值得信任的下属。 于是杨坚当了大丞相,郑译成为了丞相府长史,刘昉成为了丞相府司马,原本想要跟杨坚三分权力的两人此刻完完全全成为了杨坚的手下。虽然郑译刘昉很生气,但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他们是聪明人,他们也想到了公布真相的后果,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他们两个一定第一个死,所以只能继续帮杨坚干活了。 就在杨坚把朝廷上的一应事务处理好之后,一个又一个的好消息传了过来。他其实最担心的还是关陇集团的态度,关陇集团中的独孤家、李家自然不必说,这都是一家人,但是其他家族的态度还是不明确的。直到八柱国中的于谨的儿子于翼站出来公开支持宇文泰,关陇集团这才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了。因为这个于翼不仅是关陇集团的核心,还是宇文泰的女婿,关陇其他大佬们看到这个人都支持杨坚了,于是一个个开始转变自己的心态了。 毕竟说实话这些人对国家的概念其实并不大,他们压根不在乎谁当掌权者,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既得利益。并且宇文赟这个皇帝干的是在是太不得劲了,你的老爹把北齐灭了,国内形势一片大好,而且南陈的陈后主上台了,一个劲的在糟蹋家里的老本。这么好的机会,你不想着去开疆扩土,反而还在家里糟蹋宇文邕好不容易搞好的基础,关陇大佬们早就对宇文赟不满意了,只不过碍于宇文邕的贡献太大,暂时不想说罢了。现在好不容易宇文赟死了,杨坚看起来还是挺靠谱的,于是关陇贵族们也开始转变心态,支持杨坚了。 到现在为止,杨坚也是基本稳定了国内,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了。让我们回顾一下杨坚的这段窃国历程,虽然看起来很容易,我写的也很容易,但是说实话,窃国这种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只有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才能在最后的时间终极一跃,成就伟业。 杨坚的准备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先说无意识的,无意识的最早要从杨坚在宇文护和宇文邕之间开始的。即使宇文邕一个劲的装孙子,一个劲的太好宇文护,但是朝堂上仍旧分成两派,一派支持宇文护,一派支持宇文邕。虽然两方的力量不成正比,但是大臣们还是站队了,但是杨坚这个人呢,他不站队,他表示我中立。作为关陇核心家族杨家的家主,杨坚是有这个资格的,所以宇文护宇文邕也只能这样了,总不能因为这个事就给杨坚干了吧,这不现实。于是杨坚就这么自成一派了,这也导致宇文护宇文邕都看杨坚不顺眼,杨坚也知道自己的处境,就这么一个劲的在朝堂上装孙子,直到混到宇文邕干掉了宇文护。这个时候,之前没有投靠宇文护的杨坚自然就水涨船高了,因为之前投靠宇文邕的实在太少,几乎为零,并且投靠的也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官,那么这个真正的大臣杨坚自然后受到了重用。而我之前也说过了,杨坚自己是很有能力的,这么一个正直、不趋炎附势,有能力的大臣,宇文邕当然很喜欢啊。后面还亲自赐婚,把杨丽华嫁给宇文赟做了太子妃,其实说白了就是想让杨丽华当皇后,跟杨家联姻做亲家,宇文邕对杨坚十分看重,这也是杨坚能从一众关陇大臣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权力核心的最重要的原因,只有到了这个权力的核心,才有机会问鼎,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